电极材料研究领军人物!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团队2022年成果精选

时间:2023-01-31
人物简介
陈军,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89 年和 1992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并于 1992 年留校工作。1996 年 至 1999 年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材料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 年至 2002 年 在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任新能源产业技术(NEDO)研究员。自 2002 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 年至 2019 年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院士团队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与新型储能材料的研究,在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固体电极制备以及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开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团队提出了“室温 - 氧化还原 - 转晶”新合成方法,室温合成出稳定的导电纳米尖晶石,替代了贵金属铂电极,应用于可充电金属锂、锌空气电池。团队提出电极微纳化可改善多电子电极反应活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设想,经大量实验制备了氢、锂、钠、镁、锌电池的微纳多级结构电极,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为降低电池电极材料成本及解决电池燃烧爆炸提供了新思路。团队还设计开发了高能固态锂/钠二氧化碳电池,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新途径,通过电解液结构调控实现了超宽温度范围的可充锌离子电池。(以上信息均来自于官网介绍)个人主页:https://chem.nankai.edu.cn/2019/0524/c24064a358264/page.htm2022年,陈军院士团队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面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展示分享一下!
钙钛矿材料具有出色的光学及电学性质,在电致发光领域引起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蓝光发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仍然较低,极大地阻碍了钙钛矿材料在全色域显示领域的商业进程。目前,具有强量子限域的CsPbBr3钙钛矿量子点是实现高效稳定蓝光发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最有希望的候选材料。但是,基于传统方法合成超小尺寸CsPbBr3钙钛矿量子点单分散溶液具有极大挑战;同时,所得到的超小尺寸钙钛矿量子点表面配体在后处理过程中极易脱落,导致量子点溶液难以转化为高质量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致使构筑高效蓝光发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仍面临严峻挑战。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和袁明鉴研究员带领的团队与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合作研究,针对高性能导电半导体量子点固体薄膜难于制备的挑战,通过对有机配体进行结构筛选及设计,提出了在基底表面上原位合成兼具高光学、电学性质的超小尺寸蓝光发射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全新策略,实现了外量子效率高达17.9%的纯蓝光发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并证明了该策略普适于多种基底及多类型钙钛矿材料。